本网讯 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澳门新葡平台app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5年5月16日至18日,组织思政课教师赴江西南昌开展实践研修活动。此次行程以“红色基因传承+历史文化浸润”为主线,通过专题讲座、现场研学等教学形式,推动思政教师在历史场景中汲取教学养分,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注入新动能。
启程南昌:以研修之名,赴思想之约
5月16日下午,思政课教师团队从延平启程,乘高铁奔赴英雄城南昌。作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与历史文化名城,南昌承载着八一起义的铁血荣光与海昏侯国的千年文脉,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教学素材库。抵达南昌后,教师们迅速调整状态,以饱满的精神迎接即将开启的研修之旅。

5月17日上午,研修班举行开班仪式。学院党委副书记严绍裕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实践研修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旨在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让教师在历史现场中感悟理论真谛,在实践体验中提炼教学案例。他强调,全体教师要带着“三个问题”学习: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课堂的“活教材”?如何通过历史叙事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如何以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教师们深受启发,表示将以空杯心态投入学习,力求学有所思、研有所获。
理论铸魂:解码八一精神的时代之光
开班仪式后,江西中共省委党校程家健教授为教师们作“八一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专题讲座。程教授以南昌起义的历史脉络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三声枪响定乾坤”的关键时刻、起义军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深刻阐释了八一精神“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八一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的精神旗帜,更是新时代应对风险挑战、激励青年担当的强大动力。


实践赋能:在历史文物中触摸文明脉络
5月17日下午,教师们走进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开启“追寻历史足迹”的实践教学。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群,遗址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全景式展现了汉代政治制度、经济生活与文化风貌。展区内,教师们一边认真聆听“海昏侯刘贺的起伏人生”,一边驻足观看编钟、孔子屏风等珍贵文物,感受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



红色铸魂:在仪式中赓续红色革命基因
5月18日上午,教师们乘车前往南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教师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穿越“危难中奋起”“伟大的决策”“打响第一枪”等展厅。一件件布满弹痕的武器、一幅幅记录历史的照片、一段段还原现场的影像,重现了1927年8月1日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夜晚。当看到起义军使用过的煤油灯、红袖章等文物时,教师们驻足良久,深刻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的厚重分量。

5月18日下午,教师们先后前往建军雕塑广场与小平小道开展现场教学。在建军雕塑广场,以“军旗升起”“星星之火”“钢铁长城”为主题的雕塑群,全景式展现了人民军队从南昌起义到新时代的发展历程。教师们在“军旗升起”主雕塑前合影,立志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播者。



随后,教师们踏上“小平小道”。这条长1.5公里的小道,是1969-1973年邓小平同志下放劳动时往返工厂的必经之路。在陈列馆中,教师们观看了邓小平同志使用过的劳动工具、阅读过的书籍,聆听了他在困境中思考国家前途命运的故事。
研修总结:以知促行,共绘思政育人新图景
5月18日傍晚,教师们带着满满收获踏上归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邹小燕表示,此次研修是一次“理论充电”“实践赋能”“情感共鸣”的深度融合,下一步将进一步巩固研修成果,推动教师将研修素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案例。
从海昏侯国的历史烟尘,到八一起义的烽火岁月,再到小平小道的思想沉淀,此次实践研修让思政课教师在时空跨越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寻根之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学院思政课教师将以此次研修为新起点,继续深耕“实践育人”沃土,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思政力量。